
可喜可賀!最新的兩篇文章反映出你的遣詞造句能力有進步,而內容有批評,有諷刺,有幽默,頗具散文之風,著實可觀。雖然如此,文句方面仍有進步空間,請記著:縱有精彩獨到的思想,文句拙劣還是枉然。以下乃吾以本篇文章為模改寫之修訂版本,俾君作文句參考之用。雖吾技法平平無奇,望君切莫嫌棄:
近期主要報章頭條,都集中於股市波動及裸照風波。筆者討論過以上事情之後,隨即把焦點轉向那五十年一遇、波及華中十四個省府的大風雪。雖然事件對香港影響不大,只有數班往來北方列車延誤而已。但以"大事指數"為計,此雪災影響數千萬人,廣州火車站聚集人數更遠比香港五十萬人遊行為多,可見災情已達燃眉滅頂之急。
溫家寶總理毅然出訪,看望湖南長沙及廣州火車站。筆者認為這當然是一場秀,然而更該注意的,是其反映出災情何等嚴重。(此兩句有改錯之嫌疑,因為吾未能摸清含意,請見諒。)在各省市低估風雪預報、傳媒誤擺報導、社會輿論不關注的情況下,我期待著溫總對民眾呼喊:"對不起,我來晚了。"。這句話比起"如果這次問題不解決,我就不回北京了。"來得奮振平心,起碼援軍只是延誤了,而非辛苦捱下來,發覺原來問題糟糕得沒盼望,然後有著香港人對2012普選期望的憤怒。
聚集在廣州火車站裡,趕著回到家鄉過節的各省同胞,令筆者想起“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,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”這段歌詞。他們所咆哮的混亂情況,又令作者想到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事:六四事件。我害怕民眾在火車站裡,只是單單為了表達心急回鄉的人道訴求,而政府就派軍隊以反亂為由鎮壓之。
一件事情能以骨牌效應揭示種種實例現況,因此,這裡就不探討華中中樞湖南湖北,因人事會議而延誤災情拯救;亦不對中央低估預報,解放軍救災緩慢情況作評論;也不對輸電系統因壟斷利潤問題引致電力短缺作悖論,就由我扯遠一點,說說中國人五千年的優良傳統──以”中心之國”自居的心理吧。
對於”中國人”自尊為”中國”當然是自傲的表現,但這樣並非自視過高。因為”她”從來不放他國在眼內傲世情況,其實每個國家亦見如是。此態度只要能力許可,必可持續下去,永垂不朽。可惜,我們不如日本有穩固的民族排外意識,亦未如北歐國家有雄厚政治及經濟根基,可以大行福利主義。我們和美國沒兩樣,當自傲落入亂得一團糟的統治者之手,麻煩開始一個一個如水泡般浮上水面。慶幸的是中國的中央政制──強幹弱枝,令地方官員未能運用有效權力,決定眾事情的先後次序,只有波士”踢一踢,郁一郁”的姿態,不敢見機行事。此運作模式,比明朝四品巡案更衰退,只懂按時開會辦事,說穿了就是沒有應變能力, 有的只是辦事能力。現在地方政府事事都要待”總理批示”才敢行事,顯然連辦事亦見不力。古語云:"當官不為民作主,不如回家賣番薯",地方官員不配當”官”,當“公務員”罷了。我們就如此被這班鞠躬盡瘁的侍從所遺落,我們的傲氣就被這政治模式擊潰了。
筆者厭倦政治鬥爭, 可惜政治與民生偏偏互相糾纏,不可割裂,叫我怎能不高呼疾首?怎能不害怕被此政治模式愚弄,成為下一名災民?“今次雪災,固然有天災因素。但人為錯誤,才是近億災民雪上加霜的罪魁禍首。”張華兄,你說得一點沒錯。中國也好,其他國家也好,領導都需要有為民請命的使命感,這樣才可以做個自傲的中國人;亦符合中國自古以來,士人的真正優良傳統: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。
由 思兼 於 10:47 下午 張貼在 文化 火化